我們常說“禪茶一味”,茶和佛教之間淵源是天然不可分割的,這一點也得到了歷史的印證。雖然早在東漢時期佛教就開始東傳到了中國,但是那時它還尚未形成規模,“中國化”的程度也不高,流布的范圍和影響都非常有限,加上當時飲茶之俗也沒有形成風氣,因此,當時兩者接觸的機會也并不太多。到了魏晉時期,當佛教在玄學的影響下開始“中國化”的同時,飲茶之風也開始形成氣候,于是茶與佛教從此便開始結下不解之緣。今天,我們要說的《茶經》人物,就是出現在這個時期的一位高僧――“武康小山寺釋法瑤”。
關于他與茶的事跡,陸羽引用《釋道該說〈續名僧傳〉》說:“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元嘉中過江,遇沈臺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原注:懸車,喻日入之候,指垂老時也?!痘茨献印吩唬骸罩帘?,爰息其馬’,亦此意。)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贝笾碌囊馑季褪钦f,南朝宋的僧人釋法瑤俗姓楊(嚴格地說“姓楊氏”的說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楊”是氏而不是姓。姓遺留自母系社會,氏是封地的名稱),山西人。在宋文帝元嘉中期(大約公元439年)渡過長江,來到現今浙江德清的小山寺,當時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常常以茶代飯,后來受到皇帝禮遇,受邀前往京城,當時是79歲。
讀了這么久《茶經七之事》里的故事,不難發現其中錯漏之處實在不少,關于法瑤這一節也不例外。先說“元嘉中過江,遇沈臺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這句,不管你怎么給它斷句,這句話總是讀不通。結合上下文考察,估計是在引用的過程中漏了兩句,大致的意思應該是,法瑤過江后遇到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可能就叫沈臺真),這個人就請他去武康的小山寺。接下來的“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也很叫人懷疑,永明已經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了,如果法瑤南渡時所謂的“年垂懸車”有60歲的話,那么到了“永明中”就該有110歲了,這和“年七十九”相差得可不小啊。因此,這個“永明中”應該是劉宋孝武帝的“大明中”才比較準確,大概是公元461年左右,還是按“年垂懸車”是60歲左右去算法,“大明中”,法瑤該是88歲,這和“年七十九”相差得已經不大了。這樣看來,倒可以反過來,推算出“年垂懸車”大概就是50歲左右了(或者說是40歲~60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