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茶文化 潮汕人如何“吃茶”
又往保溫瓶中撒了一把茶葉。
這終究有些無奈注定又是個被迫廢寢之夜。
候了一會兒,呷一口熱茶,水仙茶葉的味道固然沒錯,我卻覺得還是少了些味道。
身為潮汕兒女,對茶總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所以對那失卻的幾分味道,多少是計較的。
你可知道,為了這幾分味道,需花上多少工夫?潮汕工夫茶,獨到之處全在工夫二字。
潮汕人不說喝茶,而說吃茶,雖然或許是在我們的方言中吃這個詞已涵蓋了飲吸等意思,但我卻認為,吃這動作終究是比喝要更花工夫,吃才能吃出更多味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泡制工夫茶自然也需有特定的茶葉。
潮汕人不說茶葉,而說茶米。
小時我便臆斷,是因為其茶葉形如米粒。
后來又聽說,是因為潮汕人嗜茶,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樣,我們將其換了個順序,茶最重要,居七樣之首,故稱茶米。
雖然這一說法似乎也勉強,但其將潮汕人嗜茶習性點得巧妙,亦頗有理有趣。
首先煮水,耐心候幾分鐘,待水開后,就可以開始洗茶具。
將剛開之水淋于茶杯茶壺上,一來消毒,二來熱杯熱壺。
倒凈杯中壺中之水,便可下茶米,謂之納茶。
接著便是引水斟茶,而首沖茶是不喝的。
一來是講求衛生,相當于洗茶葉,這時要用壺蓋撥弄掉浮起的泡沫;二來是首沖茶往往有雜質且氣味過濃,不值一品。
但是也別以為就浪費了。
所棄茶水往往是淋于茶杯中,用來溫潤茶杯,大約是培養感情吧。
最喜歡的一道工序是斟茶。
這也是有講究的,歌謠中有兩句詩可作口訣關羽巡城流,韓信點兵滴。
斟茶時忌逐杯逐杯斟滿,而應如關公巡城般順著杯子巡回地斟,這樣才可保證各個杯中茶色一致。
至于最后壺中所留殘汁,也應均勻地滴入杯中,這就是因為濃縮是精華了,謂之韓信點兵,同時也不致使壺中殘留太多汁液浸泡茶葉,令下一沖的茶苦澀。
如此,方可達到色香味俱佳之境。
可惜的是,如今我竟連沖茶的工夫都省去了。
實屬無奈。
但還是不愿喝咖啡。
吃茶的習慣,怎可能一朝一夕改變?正如秦牧老先生在《鄙鄉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所言:我覺得絕大多數飲料,常飲都使人有膩了之感,惟獨好茶,卻是天天喝,都不感厭煩的。
吃茶的工夫,也本不是求來的,是自己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