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兩茶系黑茶茶類中的一個品種,創制于湖南省安化縣江南一帶。千兩茶的創制流傳著兩種說法,一說是清道光初年,一張姓晉商與安化黃沙坪的制茶師傅經數年的反復研制而成;二說是安化資江邊一劉姓人研制而成,成為家族秘藝,從不外傳,只傳嫡子,不傳女。盡管說法不一,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千兩茶的制作工藝技術只為劉姓家族嫡傳。
據考證,我國邊銷茶在先,黑茶在后。邊茶生產始于四川,繼之湖南。湖南黑茶主產安化,安化黑茶生產起源于苞芷園,經營始于橋口,后來橋口成為安化江南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安化黑茶創制于明代前期,系參照四川烏茶加工方法,加以改進而成。安化黑茶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595年)被朝廷指定為官茶。由于安化黑茶制法與四川黑茶制法不同,工藝獨特,制成的黑茶外形條索肥壯,色澤黑潤,湯如琥珀,香味醇厚,質優價廉,西北茶商紛紛前往安化采辦,而逐漸取代漢、川黑茶,成為主銷西北的邊銷官茶。
千兩茶,始創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的湖南省安化縣江南一帶。清道光元年(1821年)之前,陜西商人到湖南安化采購黑茶,為騾馬運輸方便,減少茶包體積,節約運輸費用,將采購的散裝黑茶踩壓成包運回陜西。當時,這種踩壓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后來,陜西茶商又對茶包作了改進,將重量100兩散黑茶踩壓捆綁成圓柱形的“百兩茶”。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晉商“三和公”茶號,又在“百兩茶”的基礎上將茶葉重量增加至1000兩,采用大長竹篾簍將黑毛茶踩壓捆綁成圓柱形的“千兩茶”。以后,在選料上更加嚴格,選用的是安化高家溪、馬家溪的優質散黑茶為原料;在外觀上,將散茶筑成圓柱形,柱長五尺(1.665米),柱圍1.7尺(0.56米);在外包裝上,采用三層包裝之茶質更優又衛生,又使外觀更美;在加工工藝上,更注重踩壓技術與功夫,將茶踩壓得更緊密。
千兩茶,又分為“祁州卷”與“絳州卷”。祁州卷為山西祁縣、榆次等地的茶商經營,每卷(支)重1000兩,產量較多。絳州卷為絳州茶商經營,每卷重1100兩,產量較少。千兩茶,還分為本號和副號。本號茶卷以全白梗黑茶制成,每卷長五尺(1.665米),卷圍1.7尺(0.56米);副號茶卷由茶白梗黑茶拼制,每卷長五尺,卷圍長1.8尺(0.60米)。
千兩茶,因其支重為1000兩(老秤,16兩為一市斤,合37.25公斤)而得名“千兩茶”;又因為其原料含花白梗,外包裝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簍包,成茶身上有捆壓形成的花紋,而茶身呈圓柱形,象一本卷起來的書卷諸特征而稱為花卷茶。
千兩茶,被廣大消費者稱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其加工工藝極其神秘。首先,千兩茶的制作工序全部采用人工操作,操作工藝之繁雜,勞動強度之大,技術要求之高,非一般人所能熟練掌握和勝任,多數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千兩茶的生產,在原料上以選擇益陽高家溪、馬家溪的優質散黑茶為原料,并對原料進行篩分、揀剔、整形、拼堆等處理;在工藝上需經七蒸、七灌、鋪蓼葉、胎棕片、織篾片等絞、壓、跺、滾、錘、箍等23道工藝處理才能完成。加工時,需8個青壯年男子同心協力,赤膊上陣;為求得行動一致,施壓均勻,需由一人領喊指揮,其余七人附和,齊聲呼喊應和“嗬嗨”、“嗬嗨”,同步齊心一氣,施展絞、壓、跺、滾、錘、箍等手法才能加工出一支形美質優的千兩茶來。為活躍加工時的氣氛,減輕舒緩壓力,使每一程序步調一致,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編出了一種象民歌、象民謠的號子在加工場中吟唱:“壓起來咧……把扛抬呀!重壓些咧……慢些滾呀!大杠壓得好呀,腳板穩住動呀!小杠絞得勻呀,香茶銷西口呀!好茶治百病呀!黃膿包吃了能消腫呀!止住瀉病喊得應呀,又止渴來又提神呀!無名腫毒吆得生,止咳化痰治癆病呀!噢嘿喂哎喂嘿伙呀!壓了三輪又一輪呀!……”。由于工藝神秘精實,加工出的千兩茶緊結密實,曾有茶商做過試驗,將花卷茶用水浸泡七年,茶心仍不濕的傳奇,在銷區廣為流傳。千兩茶經加工成型后,置于晾架之上,經夏秋季大自然的日曬、夜露、風吹,但不能雨淋,約經過30~50天的“吸天地之靈氣,納宇宙之精華”于茶體之內,進入長期陳化期。長期陳化期是千兩茶自行后發酵的過程,一方面在茶內的胞外酶酶促進作用和濕熱作用下以及微生物自身代謝的綜合作用,使茶內內含物質朝著有利于人體健康的物質方向發展,并陳放時間越長,其茶質越陳越香。另一方面利用茶的吸收特性,將包裹于茶身的蓼葉、棕片、竹篾中的香氣成分和天地霧露和陽光中之精氣吸入茶之體內,從而使千兩茶的色澤、香氣、滋味等獨具風味,從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更具飲用價值與收藏價值。同時,千兩茶的生產全年只有四五個月,產量很少,并且制后不能立即出售飲用,一般需經存放七八年才能進入市場銷售。